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加快理念创新,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培育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依托特色优势产业,依抓住重点、补齐短板、打造亮点,全力打造有基础、有潜力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走进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排排冬暖式大棚、拱棚甚是喜人,与之配套的高标准甘薯脱毒组培实验室、育苗智能温室等专业设施,让人们看到这家“长在村里”的农业企业充满了科技含量。
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脱毒甘薯育苗基地,金藤薯业总经理刘文学,被称为“薯王”,但不为人知的是,刘文学和他的企业曾经因品种老化、育苗技术落后,发展也面临过寒冬。
“育苗技术落后,造成薯苗在苗床上腐烂,还有储存期间,由于温度湿度掌握不好,造成地瓜种腐烂,受了很大的损失。”惨痛的教训让刘文学明白了科学技术和良种引进的重要性,他开始向农技专家和科研院所请教,在解决了良种和技术引进问题后,刘文学的甘薯育苗渐渐走上了正轨。如何更好更大的发展,让刘文学再次陷入了深思。
“10多年前,有个客户来到地瓜育苗基地,想要在3月初购买地瓜苗。按照以往的育苗规律,一般要等到4月中旬才开始剪苗出售,想在3月初出苗,春节前就得开始育苗,当时根本不具备育苗条件。”为了满足顾客要求,刘文学动了心思,在四处考察后,终于得知建冬暖式大棚就可以提前育苗。刘文学毫不犹豫,投资十万元建起冬暖式育苗大棚,尝试腊月里育苗,第二年正月里正式向外销售。薯苗的提早上市,让价格较以前提高了不少,让刘文学成为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正是刘文学在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相信科技的力量,使得他的企业越发壮大。现如今,金藤薯业主动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福建龙岩农科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甘薯研究中心暨山东金藤甘薯研究院,建立了国内领先的科研团队,主动承担甘薯技术攻关,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山东省农牧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脱毒甘薯高产竞赛二等奖、济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的助力,让小小的地瓜形成了大产业,高标准建设了万亩甘薯产业园,打造出了农业“新六产”示范区,而作为新一代农村创业者的徐晓晓,则让小小的甜瓜,在科技扶贫的道路上,焕发出别样的亮光。
从一个放弃部队医院工作的白衣天使,六年前回乡创业,从此拿起锄头变身为一个在土坷垃里刨着“金疙瘩”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于大棚瓜果蔬菜的种植和技术研究,徐晓晓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技新农民,闯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科技扶贫的新路子。
农村创业之路是艰难的,尤其是对于一个从事护理工作六年毫无种植经验的80后……徐晓晓经历多年的打磨、沉淀,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个掌握全部种植、生产知识的特色甜瓜种植能手,产品也由单一品种,扩大到羊角蜜、绿宝、山科蜜等十几个品种。
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她把新建的15个高标准大棚作为扶贫基地,与智能化栽培甜瓜基地和果蔬栽培科普培训基地让科技扶贫有了切实的保障。
近年来,徐晓晓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自己基地培育出的抗病强、适应性广的甜瓜秧苗三万余棵,并义务提供技术培训,等甜瓜成熟以后,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他们的产品,确保贫困户们稳定脱贫。
截至目前,徐晓晓已带动周边7家规模化农业基地发展甜瓜种植,带动了30多个家庭创业致富脱贫,累计为300多名乡邻提供了就业岗位。基地获得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山东省示范化合作社等多个荣誉称号,徐晓晓则被评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农业产业项目带来的是乡村持续振兴的源头活水,科学技术则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汶上的乡村振兴之路上,正是涌现了像刘文学、徐晓晓这样的农业科技领路人,为汶上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板,为汶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领域“双招双引”、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内生动力。
(通讯员:孙妍 武玉玲)